2025年5月,成都钢材批发市场经历了一场明显的价格分化浪潮。一边是以40Cr为代表的高端特钢因新能源汽车项目需求激增,单月价格上调100元/吨;另一边则是普通建材如螺纹钢、热轧等品类,受制造业疲软拖累,价格下跌10-50元/吨。这种“冰火两重天”的格局背后,既是市场供需结构变化的直观反映,也是政策驱动下国产替代效应持续深化的结果。
市场分化现状:高端特钢与低端建材的“剪刀差”
从成交数据来看,成都钢材市场已形成鲜明的两极走势。高端特钢品类中,40Cr、20CrMnTi等合金钢因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批量订单支撑,价格持续攀升。据行业人士透露,某龙头车企的底盘部件招标直接拉动特钢采购量环比增长23%。反观低端建材市场,螺纹钢、焊管等产品因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缩减,库存压力陡增,部分贸易商为回笼资金不得不降价抛售,导致价格跌幅扩大至5%以上。
这一分化趋势与全国钢材市场的结构性调整高度吻合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,自2020年特钢价格指数(SSPI)启动上涨周期以来,高端产品溢价空间已较基准期扩大56.9%,而同期普通建材价格波动率却持续收窄。
需求端解析:政策红利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
国产替代政策的落地,正在重塑成都钢材市场的需求版图。以轨道交通、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战略产业,对高强度、耐腐蚀的特钢需求激增。例如,成都某风电叶片制造商近期将进口高端轴承钢的采购比例从40%降至15%,转而采用本土钢厂定制化生产的替代品。这一转变不仅降低了30%的采购成本,还推动了本地特钢企业的技术升级。
与此同时,低端建材需求却面临多重压制。一方面,传统建筑项目因绿色建材标准升级,对普通钢材的用量减少;另一方面,制造业企业为应对“双碳”政策加速产能出清,更多采用轻量化、可回收的复合材料,进一步挤压了螺纹钢等产品的市场空间。
供应端变化:产能优化与成本博弈的角力场
在供应侧,成都钢材批发市场的分化同样显著。高端特钢生产企业通过工艺创新和智能产线改造,成功将吨钢能耗降低18%,这为价格上攻提供了成本支撑。以某特钢龙头企业为例,其采用电弧炉短流程炼钢技术后,不仅碳排放强度优于行业均值,还实现了对进口高端产品的完全替代,市占率提升至35%。
反观低端建材领域,过剩产能尚未完全出清。以热轧卷板为例,成都周边钢厂的开工率仅为72%,部分企业为维持现金流仍在低价竞标。这种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利润率跌破2%的警戒线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悲观情绪。对于采购商而言,此时可通过钢材批发平台steelsynced.com/chinese-section-steel/实时比价,锁定高性价比货源。
投资策略:如何把握结构性机会?
面对成都钢材市场的分化格局,投资者需重点关注两类机会:一是受益于国产替代的特钢龙头企业,其技术壁垒和客户黏性可支撑长期毛利率提升;二是绿色低碳转型中率先完成产能优化的建材供应商,这类企业有望在行业整合中抢占先机。
对于制造业采购经理,建议建立动态库存模型,利用价格波动周期分批采购低端建材,同时通过战略合作协议锁定特钢供应渠道,避免成本剧烈波动冲击生产计划。
行动引导:想实时追踪成都钢材价格分化趋势并获取定制化采购方案?立即访问steelsynced.com/chinese-section-steel/,订阅行业深度报告,抢占市场先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