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南腹地的成都,作为中国重要的钢材交易中心,其市场动态始终牵动着区域产业链的神经。近期,成都钢材市场在多重因素交织下呈现出复杂态势,价格震荡、需求疲软与政策预期相互博弈,勾勒出一幅充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行业图景。
价格下探:市场承压下的微妙平衡
今日,成都热轧板卷价格延续弱势调整,主流规格报价3520元/吨,较昨日下跌20元/吨。这一走势与全国市场同步,上海、沈阳等城市价格亦小幅下挫。区域价差数据显示,成都与乐从的价差维持在-110元/吨,凸显西南市场在物流成本与区域供需格局下的独特地位。尽管华东与东北、华南等区域的价差保持稳定,但成都市场内部承压迹象明显,贸易商反馈终端采购意愿低迷,部分工地因资金链紧张放缓施工进度,进一步削弱钢材消耗。
供需困局:需求疲软与供应僵持的拉锯战
需求端疲软成为当前市场的核心矛盾。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,新开工面积同比下滑,直接抑制建筑用钢需求;机械制造业则面临产能过剩与订单缩减的双重压力,部分企业推迟采购计划。与此同时,供应端并未出现明显收缩。本地钢厂如攀钢、德胜钢铁维持生产节奏,社会库存累积至高位,去化缓慢。这种供需错配导致市场陷入僵持阶段:钢厂报价相对稳定,但实际成交清淡,贸易商库存周转周期延长,部分规格产品出现隐性积压。
成本与政策:支撑与变数的交织
成本端,铁矿石与焦炭价格近期趋稳,为钢厂提供了一定支撑,延缓价格下跌节奏。但利润空间依旧受限,长流程钢厂吨钢利润缩至150-200元,短流程钢厂因电耗成本上升亏损加剧。政策层面,四川省基建项目集中招标计划与《钢结构建筑推广方案》带来预期利好,要求2026年高强度钢材占比超40%。然而,短期需求提振效果尚未显现,市场仍在等待政策落地的实际驱动力。
破局之道:结构性调整与区域协同
面对困局,市场参与者正寻求破局路径。终端用户倾向采购本地钢厂的高强度资源,如宝武鄂钢HRB500E,以适配绿色基建需求;贸易商则调整库存结构,减少冷卷、无缝管库存,增加H型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备货,并利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。钢厂方面,加速研发耐候钢、抗震钢等高技术产品,强化与基建项目直供合作,优化区域定价策略。与此同时,区域间协同愈发重要——成都需平衡与重庆、西安等周边市场的价差竞争,避免低价资源过度渗透,同时借助西南地区基建项目复苏潜力,挖掘结构性修复机遇。
展望未来:等待旺季的曙光
九月传统旺季将至,市场对需求回暖抱有期待。若基建投资加速落地、制造业订单回升,成都钢材市场或迎来阶段性反弹。然而,在需求实质性改善前,价格仍将维持窄幅震荡格局。产业链各方需灵活应对成本波动与区域竞争,把握政策导向下的结构性机遇,在震荡中积蓄破局之力。
成都钢材市场的故事,仍在供需博弈的浪潮中书写。这座西南钢城,正等待着一缕破晓的曙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