轴承钢(Bearing Steel)是用于制造滚动轴承的滚动体(滚珠、滚柱、滚针)和套圈的专用钢材,具有高硬度、耐磨性、高弹性极限和尺寸稳定性。其核心要求包括化学成分均匀性、非金属夹杂物控制、碳化物分布优化等,是钢铁材料中质量控制最严格的钢种之一。根据用途和成分差异,轴承钢可分为高碳铬轴承钢、渗碳轴承钢、不锈轴承钢、高温轴承钢等四大类,广泛应用于汽车、航空、高铁、机床等领域。
一、分类与特性
高碳铬轴承钢
成分:含碳量0.95%~1.1%,铬含量1.4%~1.65%,主加元素为铬(Cr),辅以硅(Si)、锰(Mn)、钼(Mo)等。
典型牌号:GCr15(含Cr1.5%)、GCr15SiMn(含Si、Mn强化)。
特点:占轴承钢产量的80%以上,耐磨性优异,用于普通轴承及精密仪器。
渗碳轴承钢
成分:低碳(C 0.08%~0.23%),含铬(Cr)、镍(Ni)、钼(Mo)等。
典型牌号:G20CrMo、G20CrNi2Mo。
特点:通过表面渗碳处理提高硬度,芯部保持韧性,适用于大型重载轴承(如轧机轴承)。
不锈轴承钢
成分:含铬(Cr)13%~18%,部分含钼(Mo)或钒(V)。
典型牌号:9Cr18MoV、4Cr13。
特点:耐腐蚀性强,用于化工、海洋环境中的轴承。
高温轴承钢
成分:含钨(W)、钼(Mo)、钒(V)等高温合金元素。
典型牌号:W18Cr4V、Cr14Mo4V。
特点:在300~500℃高温下保持红硬性,用于航空发动机轴承。
二、关键性能要求
化学成分均匀性
碳(C)含量需严格控制在0.95%~1.1%,过高会增加脆性,过低则降低耐磨性。
铬(Cr)含量不超过1.65%,过高会增加残余奥氏体,降低尺寸稳定性。
纯洁度与夹杂物控制
氧含量需≤10ppm(如莱钢GCr15JD协议),夹杂物尺寸≤20μm,以减少疲劳剥落风险。
硫(S)、磷(P)含量需≤0.02%,避免热脆性和冷脆性。
碳化物分布
碳化物液析级别≤2级,通过高温扩散退火(1150~1200℃)消除偏析。
三、生产工艺
冶炼工艺
电炉冶炼+真空脱气:采用UHP电炉冶炼,配合LF精炼和VD/RH真空处理,降低氧含量和夹杂物。
连铸与轧制:连铸坯需缓冷以消除白点,终轧温度控制在800~850℃,避免网状碳化物析出。
热处理工艺
球化退火:改善切削加工性能,为后续淬火做组织准备。
淬火+回火:淬火温度830~860℃,回火温度150~200℃,获得马氏体+残余奥氏体组织。
表面处理:渗碳、氮化或真空渗碳,提升表面硬度与耐磨性。
四、应用领域
汽车工业:占轴承钢需求的40%,用于轮毂轴承、变速箱轴承等。
航空航天:高精度轴承钢(如GCr15JD)用于飞机起落架、发动机轴承。
高铁与风电:耐疲劳轴承钢(如GCr15SiMn)支撑高速列车和风力发电机。
机床与机械:精密量具、冷冲模等非轴承用途占比约10%。
五、行业现状与趋势
产能与竞争
中国轴承钢年产量约400万吨,占全球1/3,但高端产品(如航空轴承钢)仍依赖进口。
行业集中度高,中信特钢、莱钢、石钢等CR3达63%。
技术瓶颈
碳化物偏析:传统冶炼工艺易导致碳化物分布不均,影响疲劳寿命。
夹杂物控制:需进一步降低脆性夹杂物(如氧化物)含量。
发展趋势
超纯净技术:氧含量≤5ppm、钛含量≤10ppm的轴承钢研发。
组织优化:通过双细化热处理(晶粒尺寸≤5μm,碳化物尺寸≤0.3μm)提升疲劳寿命。
绿色制造:电渣重熔(ESR)、真空自耗电弧炉(VAR)等节能工艺推广。
六、标准与检测
国家标准:GB/T 18254-2002(高碳铬轴承钢)、GB/T 3203-2008(渗碳轴承钢)。
质量要求:低倍组织无缩孔、白点,非金属夹杂物级别≤2级,脱碳层深度≤0.1mm。
总结
轴承钢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材料,其性能直接决定轴承寿命与可靠性。未来,随着超纯净冶炼、纳米级组织调控等技术的突破,轴承钢将向更高疲劳寿命、更宽温域适应性方向发展,支撑中国从轴承大国迈向轴承强国。